叫粑
2024-09-03 15:42:3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李娟 | 作者:刘自林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7928

写下这个标题,我是已经认为,双峰人,也可能是湘中、湖南甚至是江西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等地人们所说的“叫粑”,应该写做“叫粑”。

此前,看到有写做“糌粑”“醮粑”“蕉粑”“皱粑”的,我觉得都不合适。糌,音zān,糌粑是藏族民众把青稞麦炒熟磨制成面,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,捏成小团,是他们的主食,完全是另外一种食品,音也相去甚远。醮,音同“叫”,但其义含有祭祀的意思,如打醮、斋醮,如果不是专门用于祭拜神灵,而称之为“醮粑”,显然不对。而“蕉粑”,只是音近,意思则不沾边。至于“皱粑”,则更仅仅是少数地方、少数人的方言把“皱”读作“叫”罢了。所以,在没有发现、找到更为贴切、靠谱的字之前,我觉得,把这种香甜可口、人人喜爱的美食写做“叫粑”,相对来说,比较对板、适宜。

粑(糕)的历史由来已久,古称饵、糍。《周礼·天官》说:“羞笾之食,糗饵粉糍”,汉代郑玄注:“糍糕”。可见,糕(粑)作为一种方便可口的干粮,在周朝已较普遍。到了汉代,才正式称为糕,也就是粑。宋代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中记载,当时南方的糕(粑)有19种之多。

叫粑,按其用途、材质、节令,可分为几类。

第一类:生日喜庆叫粑。一种是三朝粑。从前的习俗是婴儿出生后,父亲就要去老丈人家报喜。到了第三天,洗三朝,就是请公婆或产婆,用艾叶水给小孩洗澡。设宴庆贺,招待亲友,谓之“汤饼宴”“汤饼会”。小孩的外婆家来打三朝,会打一担叫粑,用以回赠客人,这就是三朝粑。三朝粑为小面包状,上有好看的图纹,有的还印着“囍”字。

另一种,是满整几十岁的生日叫粑。五十岁以下,用花型粑,模具上刻有花草图案。六十岁以上,用“寿”字粑、“福”字粑,也有用寿桃的,都有专门的模具。生日叫粑,由女儿家准备,除了在酒席上打发每个客人六个、八个之外,还散到整个生产队,意为老人增福添寿。个别女儿多、讲阔气、排场的,甚至打到十几担,全大队都散遍。

无论三朝粑,还是生日粑,用的都是普通大米、粘米,有模具。制作工序为:淘米、浸米(浸到手能捏碎)、磨浆(用石磨将米磨成浆,二人或一人推磨)、滤干、抓砣、模具打粉(使之不粘连,易分离)、填范(把料填放到模具内,一人一模,需要多人)、出模、上蒸(上锅蒸熟)、出锅、点红(将竹筷头部十字劈开,中间尖开,沾食用红色素,点于粑的中心)、合粑(将叫粑两两相对,合在一起),共十二道。吃的时候,放火上烘烤,或者蒸热,即可。

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,以及寿命的提高,现在已经普遍不做三朝酒、寿酒了。极少数老人满八十、九十大寿,子女要宴请亲友,也没有谁再打叫粑,取而代之的,是红包。

第二类:过年糍粑。糍粑,就是用糯米制作的叫粑,也有叫年糕的。其历史,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。传说,伍子胥见吴王夫差不知居安思危,在修筑阖闾大城城墙时,将大量糯米蒸熟,压成砖块放凉,垒成墙基,以备不时之需。后越王勾践举兵伐吴,阖闾遭到围困,伍子胥命人将糯米砖挖出、敲碎,重新蒸熟,分给老百姓食用,使吴免受亡国灭种之灾。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,就有了做糍粑的风俗。三四十年前,每到春节,过年前几天,家家户户就要打糍粑。糍粑口感绵软香糯,象征着丰收、喜庆、团圆。

打糍粑是力气活,需要人手多,往往是几户人家联手,一起打。制作工序为:淘米、上甑(将糯米蒸熟)、擂、捶饭(将糯饭倒进专用的石臼,两个青壮男人对面站立,用特制的木棒舂、杵,捶打,越捶越黏,直到看不见饭粒)、抓砣、排砣(将饭砣排列在打了猪油或米粉的方桌上)、压饼(在排好砣的方桌上,再倒扣一张方桌,把砣压成饼)、叠粑(趁热把压好的糍粑一个一个叠起来,六个、八个或者十个一沓)。打糍粑,真的是热火朝天,热饭、热汗,热气蒸腾。和做粘米叫粑不同的是,极少用模具,也不点红。糍粑的大小,三到五寸,厚度一厘米左右,圆形。在益阳、湘西等地,把糍粑称为年糕,做得很大,直径一尺许,厚达一寸。

一斤糯米,能打一斤二三两糍粑,一般人家,打一二十斤米,多的打到五六十斤米。糍粑很容易发霉,怎么办?大家就把糍粑放进大缸里,用井水浸泡着,每天换水。这样,糍粑就不会生霉,能吃一两个月,有的甚至吃到春插。糍粑的吃法,有烤,有油煎,有切成小块,加甜酒鸡蛋,放锅里烧水冲泡,等等。

现在,在市场上,一年四季都有糍粑买。但这种糍粑,是用糯米粉兑水、机器制作的,加的水又多,一斤粉子打到一斤半糍粑,全然没有了乡里糍粑的味道。

第三类:清明粑。顾名思义,就是清明前后吃的粑。阳春三月,好风送暖,阳光明媚,万物复苏,大地、原野上正萌发、生长着新绿,处处生机盎然。清明节前后,还有两个古老的传统节日,上巳节和寒食节,都和祭扫、踏青、吃清明粑有关。

清明粑,按其添加的野菜不同,有两种。一种是蒿子粑粑。三月初三上巳节,是亡者的纪念日,传说蒿子粑粑能粑魂,人们希望先人的灵魂被粑住,永不出窍,保佑后辈和一方土地。另一种是添加清明菜(学名鼠曲草,双峰人也叫“青”)的清明粑粑。相传,古时候,在清明节前一二天的寒食节,人们通常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清明粑粑放凉后仍能食用,因而成了寒食节、清明节期间的传统小吃。

蒿子粑粑和清明粑粑的做法类似,先将采摘的蒿子(鼠曲草)鲜嫩茎叶清洗干净,焯水,再用力揉搓,挤出水分,祛除苦味,然后细细剁碎,按个人喜好,配以腊肉、糖等,与糯米粉加水拌匀,抓团,压成饼状,就大功告成。可蒸,亦可煎。

蒿子粑粑和清明粑粑在寄托着对祖先的怀念,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,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有益身体健康。蒿草有抗疟、抗菌、抗寄生虫、清热解毒的作用,鼠曲草具平喘止咳、祛痰的功效。而且,清香四溢,味道鲜美,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和春天的味道。

第四类:一些迷信活动专用的醮粑,也称为斋粑、香粑。此类醮粑,是直接用米粉子加水搅和,徒手捏成小饼。有的孩小命大、命硬,不好带养,父母就让其拜桥寄娘,有的地方是拜杨泗将军夫人为干娘。到了七月初七凌晨,天还未亮的时候,就到桥边摆上供果、香粑,有的还放点小红包,进行祭拜。拜完后,都丢弃在那里,孩子们常常捡了来吃。

还有一种佛道活动:布施鬼神。放蒙山,是对非正常死亡的人,放个蒙山来约束死者,不要在地方吵事,中间有个撒斋粑的程序。赈孤,则是在七月半,中元节,用香粑斋祭孤魂野鬼,也叫“请百客”。正常死亡之人,在做佛事的时候,亦可赈孤、招魂。

一转眼,就是农历八月,很快又要过年。今夜,一轮秋天的圆月,高高挂在天上,月光,如水银般,倾洒一地,我很是想念老家糍粑的美味,想念从前一家人围坐在火桶里烤糍粑的热闹了。

一审:李娟

二审:欧阳亚辉

三审:刘郁鑫

总编:刘颂阳

责编:李娟
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